戏剧的相关知识小科普 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

湖北和安徽两地的则为黄梅戏到底是湖北的 , 还是安徽而吵的不可开交 , 所以今天 , 我们就简单来聊一聊我国的“五大戏曲剧种” , 给大家做一个最简单的介绍和科普 。
黄梅戏
【戏剧的相关知识小科普 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】关于《黄梅戏》 , 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《天仙配》中的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和《新女驸马》的“敢问工资在何方(误)”了 。
其实根本不需要争吵 , 黄梅戏既然叫做黄梅戏 , 就是因为其大约于唐朝起源于湖北黄梅县 , 因此为名“黄梅戏” 。根据历史记载 , 黄梅戏原本是黄梅县的采茶歌 , 来源于多云山区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 , 经历元末到明清 , 并在道光年间形成比较成熟的黄梅调 。

戏剧的相关知识小科普 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

文章插图
由于黄梅本身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 , 南临长江黄金水道 , 扼八方之要衢 , 自古便有“鄂东门户”之称 , 这给黄梅戏的传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 。而我们现在说的安庆黄梅戏 , 则是因为民国期间黄梅戏的其中一支转移到安徽怀宁县 , 在这里生根发芽 , 继而生长壮大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“黄梅戏” 。
不过呢 , 这里其实有一个颇为尴尬的事情 。按理说 , 没有湖北的黄梅 , 就没有安庆发扬光大的黄梅戏 , 但是如果没有安庆的助攻 , 黄梅戏也坐不上“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”的位置 。然而 , 由于发源地还是在湖北 , 所以关于黄梅戏的一切文化头衔 , 不管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 , 就都被黄梅给占了 。
京剧
作为“五大戏曲剧种”之首和国剧 , 许多人并不知道京剧的历史是五大剧种中最短的 , 从形成到现在不过短短200余年的时间 , 而它更是在机缘巧合下才诞生的剧种 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 , 京剧的前身是徽剧 。和前文提及的黄梅戏发扬壮大在安徽安庆一样 , 其实道光年间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是当时中国的戏曲中心 , 这里不仅有着800多处戏剧舞台 , 更有无数戏班入驻 , 故而有:
“无石不成班”之说 。
公元1790年 , 恰逢乾隆八十大寿 , 全国各地的达官显贵都在忙碌张罗着如何给乾隆庆生 。而在扬州贩盐的安徽商人江鹤亭则别出心裁的把一个名叫做“三庆班”的徽戏戏班子带到了北京 。不想徽剧在北京“一战成名” , 随后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相继杀入北京 , 并称雄于京华的剧坛 , 史称:“四大徽班进京” 。
除了徽剧以外 , 当时的京城流行的还有湖北汉剧(调)以及西北秦腔 , 从道光到咸丰 , 这些剧种在京城的舞台上大放异彩 , 于是逐渐有伶人将其全部糅合在一起 , 又借鉴昆曲而最终形成京剧 。当时的晚清画师沈蓉圃根据1860-1890年间京剧舞台上最为光鲜的十三位演员所饰演的形象创造出《同光名伶十三绝》 , 则标志着京剧正式进入成熟 。
之后经过民国的发展 , 京剧逐于建国早期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剧 。所以说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剧 , 并不是因为其产生于京城 , 而是其博采众长 。
越剧:
相对于京剧的复杂 , 越剧就简单多了 。越剧起源于1852年上下的浙江绍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作的“落地唱书” , 通俗讲就是一种流行于当地的“草班说唱” 。而到了1906年的3月27日 , 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、李茂正、高炳火、李世泉等采用最简陋的草台班子在当地登台试演 , 并得到大家的肯定 。由此这天又叫做越剧诞生日 , 初定名“小歌班” 。
之后 , 在机缘巧合下 , “小歌班”逐到当时繁华的上海滩进行表演 , 由于上海滩浙商众多 , 代表浙江本地戏曲的小歌班也开始固定了下来 。
到了民国中后期 , 当时的小歌班在上海滩已经拥有新剧目400余个 , 再加上巨大的在沪浙江群众基础 , 小歌班在上海滩的风头一时无两(那会其实刚好京剧在北京风靡) 。之后 , 随着小歌班的发展 , 又因为其来自浙江 , 浙江古又称越 , 于是许多戏班开始改名叫做越剧 。
其实由于我自己是浙江人 , 相对于其他戏种 , 对越剧的感情算是最深 。特别是越剧婉转的唱腔和淡雅的妆容 , 是和京剧的大开大合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。如果京剧里有着北方的敞亮和豪迈 , 那么越剧就是江南水乡 , 吴侬软语最佳的写照 。
评剧
评剧了解的人可能不多 , 其实它的前身就是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“莲花落“ , 同样是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 。
与其他戏种略有不同的是 , 当时的“莲花落”主要是赤贫人群到各处卖艺讨钱所使用的一种方式 , 所以早期多为自打自唱或者二人演唱模式就行表演 , 并且受当时南下的东北二人转影响也非常深远
而之后评剧的真正兴起 , 则要到建国之后了 。评剧戏团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 , 而后电视节目的兴起 , 使得原本贴近生活的评剧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。
豫剧
顾名思义 , 豫剧起源于河南 , 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。其最早的兴起时间应该是明朝中后期 , 当时河南流行的民歌和小调 , 之后吸收中原地界的其他表演形式 , 比如说秦腔、蒲州梆子等逐渐形成了河南自己的梆子戏 。
是的 , 豫剧的本来面目 , 其实就是河南的梆子戏 。但是当时梆子戏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体系 , 所以当1924年王义成第一次提出豫剧之名的时候 , 豫剧是对河南各种梆子戏的总称 。这同时也导致了豫剧非常复杂和不一 。
不过豫剧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 , 它是唯一一个在抗战时期走入巅峰期 , 并火遍大江南北的剧种 。也许这跟豫剧的贴地气 , 并且适合表演抗战曲目有关吧 。
其实五大戏种真正成型并进行传播的时间都不算太久 , 也不过两三百时间 , 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 , 但是在这集大成的五大戏种后面 , 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汉文化的融合和再演化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