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擒七纵的故事概括推荐分享 七擒七纵的朝代和主人公

孟获,三国时期益州建宁郡人 。蜀汉南方南中一带豪强,曾加入雍闿的叛军,后投降蜀汉,官至御史中丞 。《三国志》中并未有其记载,见于《华阳国志》、《汉晋春秋》、《襄阳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通典》等 。
孟获为南中豪强,深受当地人所信服 。后益州郡大族雍闿因蜀主刘备逝世而反叛,孟获亦被招揽 。雍闿命孟获到其他夷部煽动造反,成功令其他夷部加入 。
公元225年,雍闿被高定部曲所杀,孟获收集起雍闿的散兵,抵抗诸葛亮的讨伐军 。诸葛亮想令孟获心服口服,便七擒七纵孟获,孟获决定投降,带军队至滇池 。蜀军归还,因诸葛亮“不留兵,不运粮”的政策,命孟获负责管理南方,日后迁为御史中丞 。

七擒七纵的故事概括推荐分享 七擒七纵的朝代和主人公

文章插图
【七擒七纵的故事概括推荐分享 七擒七纵的朝代和主人公】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对孟获有丰富的剧情描述,如将孟获奉为蛮王;雍闿、朱褒、高定三人是孟获之下;而当中大多数南中人物,还有祝融夫人、孟优、鄂焕、杨锋、木鹿大王、朵思大王、带来洞主、金环三结、董荼那、阿会喃、兀突骨、忙牙长等 。这些独特的人物与故事情节,可视为小说所创作,历史上几无记载 。清朝张澍《诸葛忠武侯文集》记载了孟获妻祝融夫人及子孟虬,但史学界普遍不承认 。
“七擒孟获”一词最早在《华阳国志》卷四《南中志》出现 。
《三国志?诸葛亮传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也有简要的记载 。虽然《三国志》正文并无其他纪录,但裴松之的《三国志注》及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都有将“七擒孟获”载入书中,而且与《三国志》并无冲突或出现史料上的错误 。
公元263年8月魏权臣司马昭为了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发动了灭蜀之战,派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兵分三路突袭成都,3个月后,景谷道偷渡阴平的邓艾军抵达成都,刘禅见状终开城投降,蜀国宣告灭亡 。
七擒七纵的故事概括推荐分享 七擒七纵的朝代和主人公

文章插图
令人奇怪的是,过去曾臣服蜀汉的孟获,怎没有支援成都呢?其实是因为他所属的南中之地,未曾真的被蜀汉收服 。
过去刘备平定汉中称帝时,南中地区(南中四郡)碍于蜀汉的实力,还是不敢作乱,直到刘备夷陵兵败,南中人心就开始浮动了,刘备死后更是明目张胆的造反,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“先主薨,高定恣睢于越巂,雍闿跋扈于建宁,朱褒反叛于牂柯”,诸葛亮才会决定在225年南征,以绝对的实力收服南蛮王孟获 。
这时南中人心就归顺蜀汉了吗?其实没有,更可以从这四件事中,看出南中人心仍再伺机造反:
首先,诸葛亮建议刘备入蜀后,在南中设立“庲降都督”,这是当地最高军、政机构,就是为了稳定南中的局势 。
其次,刘备死后南中蛮族造反,诸葛亮南征平叛后,迁移上万户人家到成都平原,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,建立“无当飞军”,又过了几年,233年、诸葛亮尚在,南夷豪帅刘胄却决定再次造反,蜀军不得不再次镇压南中,240年,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发生叛乱,向宠率军平乱,却不幸战死 。
七擒七纵的故事概括推荐分享 七擒七纵的朝代和主人公

文章插图
再者,在三国乱世中,没有绝对的实力,又无法彻底收服人心,就算是诸葛亮对南中一直采取“攻心为上,收服人心”的策略,但南中人心始终没有臣服蜀汉政权,更不用说在蜀汉灭亡时,南方蛮族会出兵援助 。
最后,至于臣服蜀汉的孟获怎没出兵,如果他有见证蜀汉灭亡时,年纪已经超过70岁,可能当时南蛮王的位子已经换人当,亦或他已经过世 。
所以,孟获根本没有机会出兵救蜀汉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