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季节】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


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的反季节栽培 , 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山洞、人防工事等进行夏季栽培 , 但多数地方没有该类设施 , 因此 , 利用普通大棚和降温设备进行反季节栽培 , 将成为生产的主流 , 其技术要点为:
栽培设施
普通食用菌大棚 , 完成春季生产以后及时清理卫生 , 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后 , 打扫棚内卫生 , 检查修补棚膜 , 喷洒适量的百病去无踪等药物予以杀菌处理 , 然后 , 按大约25厘米层高搭建出菇架 , 每个架子大约设5-7层 , 并将架子顶部用细竹竿予以连结固定 , 确认无误后 , 将棚内灌入清水 , 待水渗下后 , 在棚内撒施石灰粉 , 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 。
降温设备
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 , 具有夏季降温 , 冬季升温双重高温作用 , 根据我们在食用菌基地进行的示范性应用试验 , 使用效果不错 。 在7-8月的菌种发菌过程中 , 可使培养室温度降至20℃-25℃ , 使用效果很好;低温季节进行升温 , 只要少量的煤、柴等燃料 , 该设备的出风口温度最高可达到70℃ 。 一般每台机器可调控150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 。
菌袋转色
按常规生产程序进行菌种生产以及菌袋生产 , 待全部完成发菌后 , 即可将白色菌袋进行三角形“并”字型码高 , 并覆盖塑膜、草苫等 , 使其升温的同时 , 通过调节草苫和塑料薄膜的覆盖以及夜间的揭盖 , 一则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 , 二来增加菌袋的温差 , 促使其尽快转色 。
调温催蕾
完成转色的菌袋 , 经打孔并补水处理后 , 即可搬入棚内 , 一律间隔5厘米左右、单层排放 , 通过调节器的降温处理 , 1-2天后再施行高温刺激 , 配合棚内的用水、光照等刺激 , 约一周即有小菇蕾现出 。 该阶段的基本管理指标是:温度保持25℃左右 , 空气湿度75%-95% , 由于香菇的菌盖较厚 , 而且适应较大的湿差会导致死亡;通过调整棚顶的覆盖物 , 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-1200勒克斯;适量的通风 , 使棚内保持较清新的空气 。
出菇管理
由于香菇菌袋的塑膜较厚 , 其菇蕾无法自行破袋而出 , 故需人工割破塑料薄膜 , 方法是:在发生菇蕾的地方 , 用小刀片将塑膜切开 。 注意不要伤到菇蕾 , 如果管理细心 , 可将塑料薄膜沿菇蕾切一圆形口 , 这样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畸形菇 。 从幼蕾伸出之后 , 就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, 该阶段应保持温度在25℃、温度在80%-95%、约500-1000勒克斯的光照和适当的通风;当菌盖直径达到2厘米以上时 , 可对菇体直接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 , 当香菇菌盖边缘仍呈下卷态势(铜锣边) , 但有要展开的趋势时 , 即应及时采收 。
【【季节】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】 下潮管理
香菇的潮次较为明显 , 当一潮菇采收后 , 菌袋的失水较为严重 , 故需补水、养菌 , 然后才能管理和收获下潮菇 。 补水的常用办法是:利用原有的沟、渠、坑或挖一土坑 , 内铺塑膜 , 将菌袋排入 , 离土沿约有20厘米时 , 铺一塑膜使成凹型 , 在凹型里灌满水 , 形成一定压力后 , 在向菌袋坑里灌水 , 待灌满后 , 维持24小时即可排水 , 将菌袋再摆于出菇架子上 , 参考前述管理即可 。 一般可收5潮菇左右 , 生物学效率在80%左右 。

    推荐阅读